文章日期:10/01/2009 05:46 pm(轉舊BLOG的文章)
無所事事的假期,在家裡開著now TV,在Star Movies看到一套電影"上帝在我家"。現轉載一篇我覺得很好的影評。
http://blog.yam.com/mrmovie/article/19638535
上帝在我家:從「was」到「is」的生命歷程
本片主角是一個被醫生診斷出得了絕症的人,正當他對於生命感到絕望之時,卻陸續有鄰居指稱他家的牆上有出現耶穌的神像,並且陸續有人因為這面牆而發生奇蹟,儘管主角不怎麼相信所謂的神蹟,更一手摧毀了神蹟。但是,他卻也慢慢的從迷失之中走了出來,重新找到對於生命的熱情。
坦白說,這部片乍看之下其實很像宗教片,許多的情節片段都很像在傳教,男主角家中的牆壁出現了耶穌的神像,還會流出血來,原本心理受到創傷、沉默寡言已久的鄰居家小孩摸了那面牆之後,深受感動居然可以開口說話了!原本是個超級大近視的賣場售貨員在摸了那面牆之後,居然不用戴眼鏡也可以看得很清楚了!對於無神論的筆者來說,一開始真的有點看不下去。
不過再看仔細一點的話,其實是可以發現,也許這部片子所要表達的東西不全然是信仰,至少還包含了愛、希望。男主角是打死不相信這面牆有什麼神蹟的人,甚至他最後還打破了那一面牆。但是在他慢慢走出那個封閉的家,開始敞開自己的心胸與別人交往之後,他卻也慢慢的開始找到新的人生意義、以及方向。最後,在旁人的愛與關懷之下,他居然奇蹟似的痊癒了,就像那場怪病從來不存在一樣。
如果這是一部存宗教片,那應該就不會在男主角打死不相信神蹟,甚至一手摧毀神蹟的情況之下,還能夠痊癒。也許,讓男主角痊癒的力量是愛的力量,而這一股愛的力量包含了愛人與被愛,男主角愛的是美麗年輕的寡婦鄰居,同時也接受年華老去但也是寡婦的另一位鄰居的關懷。這兩種愛的力量,讓男主角找到了活下去的意義,也發現了希望。
當然,還是有很多人試著把這部片子解釋成宗教片。不過,即便從他是宗教片的角度來看,導演可能也隱含有探討「信仰」形式的內涵。片中的主角便是一個去質疑「信仰」的角色,對於信仰到底存不存在,信仰的意義到底為何,主角說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話:「我是否相信這種事情,對妳為何這麼重要?因為如果你說服了我,你的信仰就會變得更真實,就會有更多人相信你那套神蹟的鬼話,你的任務就能更好的完成。所以你讓我相信你的話,相信你所相信的,你就不會懷疑自己的信仰。因為妳總是有所懷疑,妳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正確,總是在懷疑是否真實」這一段話,似乎也可以讓觀眾對於信仰這個問題觸發更多的思考。此外,再從主角親手打破神蹟這個部分來看,也許導演還想呈現的是,信仰的形式不見得這麼重要,真正重要也許是那顆虔敬的心吧!
其實,導演自己的想法也不是要把這部片設定為宗教的電影。根據開眼電影網(www.atmovies.com.tw)的資料,導演馬克培林頓表示:「他沒有把《上帝在我家》設定為一部關於宗教或上帝的電影。他這個故事是關於家庭和回家。當我們迷失時,我們都會走過這些旅程。亨利原本一心想躲起來,但他走出來後學到其他人生道理。」
就導演的這個說法來看,其實本片是有呈現出導演的這個想法。一開始,男主角沉陷在自己的黑暗角落之中,關上門窗、拒絕陽光、鎮日沉睡,但是慢慢地,他發現自己愛上了美麗年輕的寡婦鄰居,同時也不完全排斥與年華老去但也是寡婦的另一位鄰居往來,漸漸地,他從迷失之中走了出來。在這段過程之中,也呈現出了他在河邊散步的過程,並帶出了小時候的回憶片段。同時,全片的配樂完全是跟著主角的心境在起伏,從一開始的沉悶、憂鬱風格,到片中面臨鄰居的騷擾,音樂變成嘈雜、混亂,接著到了片尾,音樂則呈現愉悅的氣氛。
最後,筆者以為本片有一個很精彩的象徵手法,那就是在主角對於自己的生命、未來感到絕望之時,他所寫在牆壁上的字句是:「Henry Poole was here」,但是到了後來他重新燃起對於生命的熱情與希望之時,他便把寫在牆壁上的字句改為:「Henry Poole is here」。筆者以為這是很好的一個呈現方式,象徵主角從過去走了出來,面對當下,是令人印象很深刻的一個片段。
總而言之,筆者以為,本片主要呈現的是一個人如何從迷失中走出來的過程,就這個角度而言,筆者以為本片在象徵手法、情節的安排、配樂的挑選上都有成功的呈現這個宗旨。就算有人要從宗教的角度去看這部片子,也可以去省思信仰的意義、形式等問題,還是可以看得津津有味。因此,仍是一部值得去看的影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