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疲累的關係
我非常同意以下文章健吾的看法,Facebook我現在已很少post野,相也不會,因人心險惡,就算不是同事,親戚、朋友也同樣情況........我已轉用Blog,intragram(沒有連結Facebook),始終影響力沒有這麼大......
http://zh.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tearoom/13563-20150319.html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所有人都有兩個身份,網上身份,和現實世界的身份。
最近在香港的某家人力資源顧問公司大概為了做一些「公關秀」,好等他們的名字可以免費的在傳媒那兒曝一點光,就做了一個「阿媽是女人」的民意調查,指不少僱主現在除了要應徵者面試、進行心理測驗及筆試之外,還要應徵者交出臉書帳戶。有三成六的招聘經理自稱會于社交媒體上查找應徵者的資料,而迎七成的打工仔認為,他們在網上的言行「很檢點」,應沒有問題。
要完成一篇「新聞報導」,香港的記者很習慣會找一些權威人士「點評」一番。比方説,這種跟年輕人求職有關的新聞,就會找社工,或是一些自稱是人事顧問(我從來都不知道他們是做什麼的)的人點評時下年輕人的行為,得出的結論大多是「叫大家小心一點」。因為招聘一方,「有權」檢查被訪者的臉書,因此就叫大家要檢點一點云云。
在日本,三、四年前早就叫應徵者交出推特(Twitter)或 Mixi的戶頭,而不少「求職專家」早就叫應徵者需要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要有兩個不同的戶頭。一個戶頭就是加好友,一個戶頭就是給一些前輩、學校認識的人。對人間關係特別著緊的日本人,怎會沒辦法處理「網上的人間關係」?
在日本當公關公司的朋友江角小姐某天就傳我臉書,説這些「臉書關係」很麻煩,把日本人麻煩的人間關係「推到極致」。「日本人真的很麻煩,現在很多朋友都説這樣子玩臉書會很累。大家都得了『臉書疲勞』了。有時候你得到同一個朋友的兩個戶頭,一個戶頭是給朋友的,就是喝得半醉的照片,或是從貼相機(貼紙相機)那些下載回來,修圖修得跟她長得完全不一樣的照片。是騙桉呢。但另一個呢?就是加一些前輩,或是同事的戶頭,照片就完全是另一個人。正正常常的,就像護照上的照片上一樣。而那個正經的戶頭呢,他們的先輩説什麼『將來的新計劃要就加油啊!』一定要第一時間要按讚。還要留言説:『我們會加油呢!』轉頭就在另一個戶頭中説一句『好_煩啊(うざい)』,他們真的很累呢。」
江角小姐説,日本不少人早就知道很多所謂人事顧問覺得在網路世界可以看到求職者的真實生活,於是同時又教求職者要做「另一個更可以見人的身份」去給僱主選擇,還會美其名的告訴大學生們,做第二身份,目的不過是為了給人家好印象,就像化粧一樣,你的真實一面不一定令人很吸引,在網路沒有第二身份,就好像上街沒有化粧一樣,不是成人應做的事云云。想深一層,如果人事顧問們都知道,求職者都會有假身份,什麼又要看網上的那些第二身份的戶頭?
無事生非而已。
網路影響我們的生活,令我們在後現代社會的各個層面出現「範式轉移」(Paradigam Shift),我們分不清真實虛擬,找不著緊密或疏離。一網一機在手,我們以為所有東西都可以搜尋而不再記住了,記憶還有沒有價值和意義呢?再者,網路上的言論自由,好像我們最珍視的自由。而同時,你又發現你身邊的所謂同事、朋友,都隨時隨地都會告發你,
在網路留言版,在同事的會議等等,都會把你的貼文化成談資,隨時隨地發揮中國人的文革精神,告發你身邊最親的人,把革命進行到底。
我們活在一個很溷亂的時代。只因,人類都天天上網,卻看不起思考網路文化的人提出的觀點,覺得只是「一家之言」,「不過是一個網民的説話」,而不知道我們在轉變的時代,會死的,都是我們的思考邏輯。
健吾 簡歷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